- 1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79.00
- 2
- 3
- 4
- 5
本书是立足于中国现实土壤的创新之作,为中国1992年以来的所有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书也是最能反映“改革先锋”厉以宁学术观点的代表作,曾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
本书是厉以宁先生的学术代表作,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中国经济非均衡理论”,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南。书中围绕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性特征,从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分析了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制度创新和经济波动等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宏观和微观运行机制的特点,并探讨了以企业改革为中心,通过改革调整走出困境,实现顺利发展的途径。
厉以宁
江苏仪征人,1930年生于江苏南京,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
前言
第一章 资源配置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从非均衡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的资源配置问题
第二节 资源配置失调与社会主义经济中“滞胀”的可能性
第二章 市场调节与资源配置
第一节市场选择与市场引导
第二节 投资主体、投资行为与资源配置
第三节 消费主体、消费行为与资源配置
第四节 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市场自我制约
第三章 政府调节与资源配置
第一节政府调节的含义
第二节 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第三节 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行为的适度与优化
第四章 经济运行的机制
第一节 经济运行的二元机制
第二节 经济运行中的摩擦
第五章 商品市场配额均衡
第一节 数量—价格调节下的商品市场均衡
第二节 商品市场上数量—价格调节措施的运用
第六章经济非均衡条件下供求矛盾的缓解
第一节 政府价格调节的逆效应
第二节 企业运行机制的改造
第七章产业结构调整
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内资金来源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行为的长期化
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的不平衡增长
第八章政府对农业生产的调节
第一节 非均衡条件下的农产品供求
第二节 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趋势
第九章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的建立
第一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建立的必要性和困难
第二节 建立商品经济秩序过程中的利益调整问题
第十章制度创新的规范化
第一节 政府在制度创新规范化中的作用
第二节制度变型与制度创新规范化